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价值 即墨地瓜卖出“猪肉价”
来源:大众网   发布者:ailsa   日期:2018-01-25  

  1月11日,当记者来到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河东村的薯之恋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时,十几位村民正忙着在新建的地瓜窖中整理装箱。“这次是中粮集团电商平台要的1000箱,今天下午必须装完。”合作社负责人刘清说,通过电商平台,即墨地瓜已经卖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每斤价格可达12到15元。

  田横镇电商服务中心副主任吴春全介绍,薯之恋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已与中粮集团、本来生活、每日优鲜等电商平台建立合作。截至2017年12月底,销量已达70万斤。

  “在电商平台上,薯之恋地瓜不敢说是销售量的冠军,但一定是地瓜中的‘贵族’。”刘清说。2017年,薯之恋地瓜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美国、印度、迪拜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销商来考察过多次,只要能克服运输问题,便可以大量出口。青岛市奢侈品集聚地海信广场,也已经把薯之恋地瓜作为礼品赠送给主要客户,并开辟专柜销售。

  以“薯之恋”为品牌代表的即墨地瓜,为啥能卖出这么好的价钱?

  “田横镇依山傍海,土质虽然贫瘠,但种出来的地瓜却是响当当。”河东村党支部书记王连恩指着村东的一座山丘说,“比如这片山地叫玉皇山,是崂山山脉与黄海海湾交融的稀有三面沿海山丘,周围没有工业污染,光照充足,最适合地瓜生长。”

  王连恩回忆说,曾几何时,田横村民一直为脚下贫瘠的土地而苦恼。由于土质瘠薄,当地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很低甚至颗粒无收,种植地瓜原是不得已的选择。以前村民种地瓜主要是为了家庭食用,种植多的才想到卖出贴补家用。“一亩地产量3000来斤,大小加在一起,好的话可以卖六七百元钱。”

  直到2012年,刘君芳、刘君华、刘清三姐妹在田横镇河东村流转到300亩土地,开启了当地地瓜规模种植的先河。她们利用三年时间为土壤做深度保养,用特制的、由20多种原料制作的有机肥、生物杀菌肥补充有机质、清洁活化土壤,其中生物杀菌肥已申请国家专利。她们还严格实行休耕轮作法种植,300亩基地被均分成了三块,每块地种两年后“休养”一年。

  曾经,这种“败家”式的种法引起了村民很大的非议:“本来就是山岭薄地,现在又闲着不种,这是造孽……”但是,当他们看到仨姐妹种植的地瓜被经销商以高于以往几十倍的价格收购时,这种非议就很快销声匿迹了。

  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仨姐妹成立青岛薯之恋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广大农户入社参与种植。“所有入社的农户,我们都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苗、供肥,坚持有机耕种、人工除草、物理除虫,真正做到零农药、零化肥。”刘清说。

  刘清介绍,田横地瓜使用的肥料都是“山珍海味”――将沿海地区常见的贝壳类海鲜粉碎发酵,再混合上发酵后的竹粉,制成了升级版有机肥。她们还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研发脱毒苗种新技术,使地瓜商品率提高了50%,亩产达6000到8000斤,大大增加了村民入社的积极性。

  河东村村民吴爱国便是薯之恋合作社的社员之一。他2015年和合作社签订种植收购合同,成为一名地瓜种植专业户。“合作社的瓜苗好,产量是以前的好几倍,收购价还比市场价高很多。合作社不仅免费提供肥料,还提供技术指导,有个病灾都能帮忙治疗。我们全家的地都和合作社签了合同。”吴爱国说,自己种了一辈子地,头一次见到产量这么高、这么值钱的地瓜。

  刘清表示,经过详细调研,河东村周边近30座山丘、超过2.3万亩都适合种地瓜。目前,薯之恋合作社已与周边10多个村庄、300余户村民签署了共计2000余亩的种植收购合同。

  2017年,即墨地瓜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目前,即墨区已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及即墨地瓜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人文历史渊源,划定田横镇、金口镇、鳌山卫街道等共12个镇街、812个行政村为即墨地瓜地理标志保护范围。该区域内地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年产地瓜约30万吨。“这是即墨地瓜最好的发展时机。接下来,我们会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力争使合作社的种植面积达到三万亩,让地瓜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金瓜。”刘清说。

  田横地瓜,是即墨农业走向品牌化、精品化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即墨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扶持培育了即墨地瓜、白庙芋头、金口芹菜等一批“品牌叫得响、质量过得硬、市场反响好”的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有近300个,“白庙芋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色瑰食用玫瑰”“正大肉鸡制品”“天瑞鸡蛋”获评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另有15个品牌获评青岛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农产品品牌。

  如今,即墨已将品牌农业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2017年,即墨印发“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内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意见》,明确了培育农产品自主品牌、争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并给出了“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区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610万元,支持农产品品牌发展工作;每年安排500万元,支持农产品品牌营销推广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