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复旦成立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老教授有生之年终圆梦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者:ailsa   日期:2018-01-22  

2018年1月20日,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正式成立。

苏步青之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苏德明感慨,建系一直是复旦人类学专业所有师生的梦想,有生之年终于梦想成真。

科学网 图 

这梦想,复旦人类学师生已做了九十多年。复旦大学人类学与人类遗传学历史悠久,最早复旦人类学可上溯至吴定良院士、谈家桢院士和刘祖洞先生所建立的人类学科和人类遗传学科。

1921年,复旦就开始讲授人类学课程,是中国最早开设人类学教研的高校;在时年复旦大学的年鉴中,就明确提出了成立人类学系的设想,而这一等就是九十六年。

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国生物人类学力量集中于复旦大学,在生物系设立了人类学教研室,人类学专业的教研力量空前壮大,使复旦大学成为唯一培养人类学专业学生并进行人类学研究的高校。

1957年,吴定良院士和刘咸教授在原复旦大学生物系设立了“人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招生点,上世纪90年代前,在国内从事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基本上都由复旦大学培养。“文革”后期复旦大学人类学专业暂停,后在谈家桢先生的努力下于1997年得以恢复。

60多年前,苏德明跟随人类学组主任吴定良教授一起从浙江大学转入复旦大学,后来接替谈家桢担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二任院长。

成立仪式上,85岁高龄的苏德明出现在公众面前,走到报告厅两三百米路程,他走了15分钟。但这一天,苏德明高兴极了。他说,建系一直是复旦人类学专业所有师生的梦想,有生之年终于梦想成真。

80岁的周国兴是吴定良在复旦建立人类学教研室后,招收的第一批十名学生中的一员,听闻建系消息,他也不禁热泪盈眶,连夜撰稿、寄送贺信,“复旦大学人类学专业往昔所有师生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如今,历史的交接棒已传递到新一代的学者手中。事实上,在过去二十年间,复旦人类学再次迈入了快车道。

1997年,受谈家桢先生“复兴复旦人类学”的嘱托,金力教授从美国回到复旦,建立人类群体及多基因病遗传学实验室,在复旦开始了分子人类学的研究。

二十年间,复旦人类学在文理交叉、学科融合的传统下,在国际合作的推动下,借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热潮,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尤其值得一提的,复旦将人类遗传学的研究思路和工具应用于人类学,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如证明东亚人群非洲起源、汉族形成于人口扩张、东亚现代人由南到北的史前迁徙、汉藏同源、新疆人群东西方混合、出生缺陷的若干遗传机理等,在国际上赢得了斐然声誉。

在此基础上,复旦大学人类学学科聚集了全校文理医科的优势研究力量,在学科发展的模式和方向上走在国际前沿,成为引领国际人类学与人类遗传学研究方向的领军团队,尤其在亚太人类学与人类遗传学研究领域,已成为世界级研究中心,成立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的条件逐渐成熟。

2018年,复旦人类学学科终成功建系。金力院士指出,当前学科的发展不仅仅要求单纯的交叉,更是要求学科之间的汇聚,而复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的成立正是顺应了学科本身的发展方向。

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系主任王久存介绍,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的建制来自复旦大学原生物系的人类学组。该系作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设置的第7个系,是东亚地区人类学与人类遗传学研究的中心。

未来,该系将利用最新的人类遗传学研究手段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把生物人类学的人类基因组、表型组、代谢组等多组学研究与文化人类学的语言、考古、社会文化、历史文献等研究进一步整合,全面探索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演化的历史和现状,全面解析东亚遗传结构和人群谱系结构,重构民族类群的演化历史,揭示人群差异,挖掘遗传资源,为重要体质、生理、病理表型的遗传分析提供精准研究对象,为中华民族的身心健康作出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