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产量占全球75%,却没有自己的品种,我国食用菌研发还得加把劲!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者:左丽媛   日期:2017-06-26  

“我也想拒绝,让他们请更年轻、颜值更高的人讲不是更受欢迎。”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笑盈盈地面对记者。可是他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成为中国科协年会大会特邀报告人。“我还是想去讲,这样能让更多人了解菌物,关心菌物研究”,作为我国菌物研究领域唯一的院士,李玉在很多场合都觉得自己有种推不掉的责任。

6月24日,在吉林长春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上,李玉又一次为我国的菌物研究代言。“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蘑菇哦”李玉说,2015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达到3400多万吨,食用菌成为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的农业第五大产业,超过了棉花和茶叶。

产量全球第一产业增长迅速

我国是世界上认知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神农本草经》、《礼记》都记载了不同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类型。我国也是世界上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首次栽培记录超过34个。

据了解,目前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占全球75%以上。从2008年到2016年工厂化的企业数量逐渐上升,到现在为止已经达到接近600家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工厂化产能目前稳居全球首位,占全球食用菌工厂化总产量的43%,2010到2016年日产量可以达到7000多吨,这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

说起食用菌这几年的发展,李玉如数家珍:2015年我国食用菌工厂化品种最多的是金针菇,其次是杏鲍菇,其他包括香菇、蟹味菇等。超市里能看到的种类不断丰富。全国食用菌类的出口稳步上升,2016年同比增长8%,超过了30多亿美元。全国食用菌上市企业也在突飞猛进地增加,近几年来,15家食用菌企业和8家药用菌企业分别在主板、新三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很多资金进入这一产业。

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稀缺

“现在中国大面积种植的香菇,基本上都是一个妈的孩子,都是从日本引进的最早的香菇品种繁衍下来的,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提起我国食用菌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缺失,李玉很着急:菌种混乱、品种混杂、质量标准不统一,几乎全部为国外品种垄断,木腐菌品种来自日韩,草腐菌品种来自欧美,“我们自有知识产权的品种还没有。食用菌的菌种是这个产业可持续的起点,应该紧紧抓在我们自己手里。”李玉说

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也是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一个问题。李玉介绍说,我国食用菌加工品种500多种,加工率只有6%,而国外的加工率达到75%。

此外,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使用的机器设备也大都来自国外。“中国一家一户的特征和地域广阔分散的特征,不适宜把欧美大型机械引到中国来,而应该是几家或者一家一户使用的简化设备才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李玉希望能早些看到我国自主产权的轻量化设备出现。

希望更多人关注菌物研究

李玉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1978年考上研究生时,导师周宗璜老先生伸开双臂迎接他的情景,经过十年浩劫,老先生终于看到有人来接棒自己的菌物研究工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如今李玉也盼望着有更多人投身菌物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院士带记者参观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谁能说航空航天是科学,菌物研究就不是科学”。在李玉看来菌物研究大有可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专业。根据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Hawksworth的保守估计地球上至少有150万种菌物。中国目前已知真菌1.7万种,占世界总数的16%。

菌物研究还有很多延伸领域,比如药业。李玉建议把“菌物药”纳入中药范畴。“在中国传统中药中,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就没有菌物药。目前看来,利用菌物药生产的一些新型的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的药剂,有非常广阔的前途。比如日本生产的一种肿瘤术后使用的注射药物——天地欣,成分就是香菇多糖,一毫克卖到1680元。但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生产出这种高纯度的同类药物,类似的例子非常多。”李玉说希望将菌物药纳入中药范畴,以此吸引更多中医药学人才共同关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