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H7N9又至,无须“谈禽色变”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者:左丽媛   日期:2017-03-07  

H7N9去冬今春又至。尽管北京地区并未出现本地病例,仅收治了两例外地就诊患者,但随着各地报告发病与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很多人恐惧情绪陡增,“谈禽色变”。近日,记者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地坛医院专家“零距离”交谈,以揭秘此轮H7N9态势——

H7N9并没有那么可怕

去年入冬以来,由于受气候异常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动物禽流感疫情呈高发态势,我国的H7N9疫情比往年提前了20天出现升高,季节性流感也比往年提早1至2个月出现上升。出现H7N9病例增多、分布地区广、散发程度高等特点,病例多数散发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南方地区。

记者从国家卫计委了解到,2月24日至3月2日,我国内地7天累计报告H7N9共22例,其中死亡4人。专家指出,本轮疫情已呈下降趋势,预测未来数周疫情将进一步下降。

CDC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倪大新针对H7N9的防范应对为《中国科学报》记者进行了详解。据介绍,今年H7N9疫情总体特点未发生改变,接触被感染的禽类或暴露于活禽市场是人感染的最主要方式。现有证据表明,该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十分罕见,尚不能造成持续的人与人之间传播。

据了解,针对H7N9疫情的防控工作,CDC早在去年10月份便进行了风险评估,几十人的工作组于去年12月份也已分工协调,进入战时状态。他们还在12月23日召开了重点省份的疫情视频会商会,研究应对措施,工作一直在进行中。该中心还加强了疫情的分析力度,从1月份开始,每天都进行分析报告,每周进行分析评估,为国家及各地进行风险研判和防控决策提供依据。

谈及H7N9的防控难点,倪大新的解释让记者明白了为什么发生H7N9疫情达十多个省份。原来禽类感染H7N9病毒后并不会导致发病和死亡,但病毒会在禽中间传播,导致在发现人感染病例后或市场上检出禽带病毒或环境标本阳性后,进行病毒的溯源比较困难,病毒又在其他地区的禽间传播,进而导致人的感染发病。

今年我国先后有16个省份有H7N9病例报告。对此,一位专家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这一波H7N9疫情显著加重。但目前H7N9疫情对人类危害非常弱,远远低于我们常见的H3N2等亚型人流感,所以民众无须恐慌。

该专家表示,目前,科学界和政府高度重视H7N9疫情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人感染病例的增多,该病毒可能突变为大流行毒株;二是该病毒可能在家禽中突变为高致病性,引起家禽大量死亡,给家禽业带来沉重打击。

48小时内为最佳治疗时机

“从临床看,今年患者病情与以往差异不大。患者基本都有活禽市场或活禽交易的接触史,以发热起病,症状比较重。呼吸道症状伴高热、周身不适、食欲下降、乏力,病情不断加重,部分病人最终导致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这是典型的H7N9肺炎发病过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陈志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地坛医院收治了两例由外地转来北京救治患者中的一位。

据介绍,从临床上看,H7N9患者这些年的特点变化不大。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病人就诊都比较晚,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才去医院。研究发现,所有的重症或死亡病例,抗病毒治疗用药时间都很晚。

陈志海强调,H7N9流感发病两天之内抗病毒治疗效果更好,患者要尽早就诊,以免贻误治疗最佳时机。重症或危重症的病人常常在发病5天以后才用药,就太晚了。

陈志海解释说,流感和禽流感有相似的地方,禽流感病毒也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流感里还有一部分是乙型流感病毒,这些都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他呼吁病人及早就医,同时也提醒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要总强调是流感还是禽流感,病发严重了都可能导致死亡,绝对不能贻误治疗最佳时机。”陈志海说。

可防可控 严格实行“1110”

随着天气转暖,气温升高,H7N9病毒活性会下降,公众的感染风险会降低。但倪大新也表示,虽然今年的H7N9发病高峰已经过去,但3至4月仍是H7N9疫情的易发季节,仍需高度警惕。

谈及H7N9的防范和控制,倪大新介绍了各地探索出的一些策略和做法,特别是在有疫情发生的地区,坚决果断地暂停或永久关闭活禽市场,这对减少发病至关重要。同时还应对未关停或休市的活禽市场进行强化管理,严格实行“1110”(即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过夜零存栏)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此外要严格实施活禽跨区域调运监管,防止疫情范围进一步扩大。

倪大新还介绍了群众防范H7N9的方法。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或活禽市场,更不要接触病死禽。他表示,禽及禽类产品仍可放心购买、食用,做饭菜时一定要生熟分开,禽肉和禽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

此外,接触活禽要做好个人防护。从事禽类养殖行业的人员在接触禽类后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个人也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