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张江药谷"完善产业集群让企业以低成本享受服务
来源:文汇报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7-23  
在创业伙伴眼里,硅谷归来的陈博可谓大胆:2012年,没有庞大的创业团队,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他就背着一只双肩包闯进了张江。如今,他所创立的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公司已获得千万融资,成功研发的一款抗癌新药正等待国家食药监局审批。 三年不到就做出一款原创新药,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陈博在张江做到了。十多年来,“张江药谷”逐渐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搭建起上百个公共平台,让创业者不出园区就能以较低成本享受创业所需的配套服务。“背着书包去张江”,在这里成为一句流行语。 不出张江门,找到创业所需所有平台 从美国回来,在烟台、武汉等地看了一圈,陈博最后选择了张江:“这里吸引我的,一是人脉,二是孵化平台。” 陈博记得,前两年公司申请食药监局的临床批文,按规定要递交一系列检测报告,如果自行购买检测设备,仅一台流式仪就要200万元。这年,陈博的融资不过1000万元,若按传统路子,这笔钱买了设备也就“烧”完了。在张江,他遇到另一种解决方案:所有检测都在张江的各类平台上完成,比如,毒理实验就找设在张江的国家新药上海安全评价中心做。 “用他们的仪器收费便宜,有些公共平台上的设备还能免费用,这大大节约了创业成本……在硬件配套上,张江甚至超过了硅谷。”陈博对此很感慨。 在卡南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更将这种“外包”发挥到极致——公司初创时才2个人,连办公室都没有。但这家张江的“迷你”公司研发了一款抗癌新药,被认为是有望替代市场主流抗癌药索坦的“重磅炸弹”。 令人关注的是,这款新药从小分子合成、动物实验、药效学实验、做成制剂等,全部外包。“在张江,你不用再自己买设备、建实验室、投生产线,只要带着项目来。”卡南吉的董事长唐明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新药研发模式:低成本、高效率,不出张江门,就能让创新很快落地。 提前布局产业链,降低企业综合研发成本 “我们以前说‘背着书包去张江’,现在我说得再夸张些,书包也不用背了,你要试剂,有人给你做,你要实验室,分分钟给你建一个。”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兰忠说,张江在十多年前就提前布局生物医药创新的产业链,形成了从新药探索、药物筛选、药理评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的完整产业链,这意味着企业在产业链的各阶段都能找到平台对接,综合研发成本降到最低。 唐明是这一模式的拥护者和积极推动者,具体来说,就是“VIC模式”:即资本(VC风投)+拥有知识产权的项目(IP)+外包公司(CRO),它已然成为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的新业态之一。 这些年,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想清楚了一件事:政府就是搭舞台的人,不是表演的人,就是要做好服务与配套。 平台深度细分,每个新视角都可能实现创业梦 历经十多年,提前布局的优化效应已经显现: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已形成60多家科研院校、近20家跨国药企研发中心、400多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近百个公共服务平台组成的创新产业集群。根据国家食药监局反馈的数据,张江企业的新药临床申请获批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全国每年一类创新药中,每3个就有1个来自张江,人称“张江药谷”。 前不久上海发布“科创22条”,又给张江生物医药人注入强心剂,王兰忠介绍说,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随着上海自贸区扩区,张江正抓紧研究依托“双自联动”,争取更大的突破,包括加快推进生物制药CMO(合同生产外包)试点,在张江设立国家新药审评分中心等。 “以CMO代工试点为例,对创新企业意义很大——当它们研发出新药后,不用自己建厂投生产流水线,不用自己去做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而这个过程,正是许多企业负担不起的。”王兰忠形象地说,生物医药产业好比跑马拉松,从研发到最后成为产品上市过程漫长,不是人人都可以跑完全程,可以允许有的企业专门在当中做接力跑,比如专门做研发外包,专门做代工。这是将张江这些年引导的产业链全程布局再推进细分。 目前,“张江药谷”已成为浦东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未来,一个独特的技术、一个小分子化合物,甚至一个崭新的视角,都可能在专业孵化器的帮助下实现创业梦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