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论文造假丢人孰之过?
来源:中国吉林网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4-07  
《华盛顿邮报》上周五,即:3月27日作出报道披露,英国大型医疗科学学术文献出版商BioMedCentral,因同行评审涉嫌造假撤销了43篇论文,有41篇论文来自中国大陆作者,占是次被揭造假论文的九成半。报道还称,BioMedCentral披露了其中38篇文章的来源。(凤凰卫视4月2日) 从曝光的38篇造假论文来源看,其作者所在单位覆盖了中国大陆38家医院。“黑榜有名”折射出这38家医院的耻辱,也折射出作者为了一己之私利竟然铤而走险,玩起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抹黑医院、自毁前程的愚蠢勾当,实在不可原谅。医疗科学学术领域,是绝对不可侵犯玷污、不可粗心大意、不可欺骗亵渎之地,其研究成果直接关乎医学发展和救死扶伤大事,任何不老实、不踏实、不求实之举,都将会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科学维护,妨碍促进健康素养行动的深入实施,需要严进严出,一丝不苟,万无一失。 学术造假,说到底就是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的研究成果,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和行为,以此打肿脸充胖子,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或者照抄照用,或者移花接木,或者找人代笔,或者花钱购买,之后便堂而皇之地署名“发表”的、严重的学术腐败行为。从深层次看,学术造假无疑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恶劣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可恶产物。这表明个人素质极差,做学问没有真功夫,也难以担当。 学术造假的祸根完全在于作者自身,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实际问题。一些作者原本就不是一个热爱科学研究、致力于科学研究、奉献于科学研究的主儿,从内心深处就不想凭借真才实学、真学实做去追求科学研究目标,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由于学术动机不纯,必然会在行为上当贼。这是一个值得警惕、值得问责、值得严惩的人与事,无论是学术道德还是科学精神,无论是晋级政策还是鼓励机制,都应严肃起来,不该再继续让学术造假愈演愈烈。 当然,学术造假不仅在中国大陆存在,在其他国家亦同样存在,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人们可能还记得,去年1月,英国自然杂志第一期,就刊登了两篇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科学家的论文。论文称成功培育出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新型“万能细胞”,也就是“STAP细胞”。整个培育过程简单安全,将从老鼠脾脏取出的细胞放在与红茶酸碱度近似的弱酸性溶液里浸泡上25分钟,数日后就出现了新细胞。论文的发表,给再生医疗带来了新思路、新希望。 就在所发表的论文引起热议的时候,却爆出学术造假消息。有众多研究人员在互联网上宣布该论文存在诸多疑点,质问之声不绝于耳。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随即对研究过程展开调查,确认论文有篡改、捏造的不正当行为。而最关键的问题是,数个重复试验则均以失败告终,证明这一实验方法和结论都存在致命的错误,其研究成果成为赝品,不打自倒。同年7月2日,自然杂志正式撤回了这两篇曾引发巨大反响的细胞论文。8月5日,日本著名细胞生物学专家、小保芳晴子的导师笹井川树无颜面对学生,悬梁自尽了。其教训相当之沉痛,学术造假实在丢人。 由此可见,学术造假危害甚重,害人害己,最终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此痈当除。至今还有一些人抱着侥幸心理,蠢蠢欲动。为了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为了出名得利,为了享受工资待遇,依然在绞尽脑汁搞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学术道德、科学精神面前,在学术领域不容掺进沙子的“神圣”二字面前,在法律制度面前,不收手、顶风上,明知故犯,势必会栽大跟头。当然,我们也遗憾地发现,一些人之所以死皮赖脸、厚颜无耻,不择手段地进行学术造假,其市场并没有清除干净,与外力尚存种种“诱因”,有一定的关联性。 比如:目前的大大小小医院,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整天都在忙这忙那,为病人服务几乎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可是,没完没了的考试、考证、考级,没完没了地规定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没完没了地要求尽快出炉科学研究成果,诸如此类冒进的领导管理方式,也在逼迫一些医生、护士“三心二意”地履职,表面上在忙工作,实际上心已经飞到了考场。具有过得硬思想素质和学术素质的人,不怕考,不怕做,总能顺利过关。但这毕竟是少数,就其多数者而言,还是疲于奔命,却很难过关。因此,意志薄弱者就开始伸手了,在学术造假上做起文章,步入到邪路。 尽管如此,笔者依然认为学术造假不能怨天尤人,百分之百是自己的错。一方面是自己学术行为不端惹的祸,一方面是自己没有实力支撑惹的祸。如果真的想要当专家学者,真的想要倾心于科学研究,真的想要练就某些硬功夫,那就干净利索地从事自己所爱的学术工作,远离学术造假。否则,就不要干学术,回家种地吧,以免自欺欺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