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癌症早期诊断治疗 青岛农大建立新方法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3-30  
癌症是人类一大克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性结论,癌症患者如果能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80%。然而,很多癌症很难在早期查出,一般等到中、晚期时候,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日前,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首次建立了单细胞水平端粒酶活性均相电化学检测新方法,有望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众所周知,生物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离不开多种酶的协同作用,发展细胞内各种酶的高灵敏检测新方法,在疾病的早期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青岛农业大学李峰教授及其团队基于核酸外切酶辅助目标物循环信号放大策略,首次建立了单细胞水平端粒酶活性均相电化学检测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析化学领域最权威的美国化学会Analytical Chemistry(DOI: 10.1021/acs.analchem.5b00355)杂志上。 所谓端粒,是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其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的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达到分裂极限并开始死亡。因此,端粒被科学家们视为“生命时钟”。 “端粒的长短和稳定性不仅决定了细胞寿命,还和癌变密切相关。”李峰教授介绍道。原来,细胞中存在一种具有端粒延长功能的酶,即端粒酶,它可以将端粒DNA加至染色体末端,从而增强细胞的增殖能力。一般情况下,端粒酶的活性在正常人体组织中是被抑制的,但在肿瘤细胞中会被重新激活。近年来有关端粒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表明,在肿瘤细胞中,端粒酶参与了对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基因组稳定的调控过程。 “因此,端粒酶可以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发展快速、高灵敏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新方法,对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李峰说。 李峰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巧妙利用端粒酶能延长端粒的特性,通过电活性分子标记的发卡DNA和外切酶辅助,建立了端粒酶的快速、高选择性、高灵敏均相电化学检测新方法。该项研究可检测到单个HeLa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实现了单细胞水平端粒酶活性的均相电化学检测,有望在癌症早期诊断、临床治疗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李峰教授一直从事生物化工、化学生物学等化学与生物、海洋、烟草等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在Anal. Chem., Chem. Commun., Biosens. Bioelectr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Electrophoresis, J. Chromatogr. A, Anal. Chim. Acta, Talanta, Electrochimica Acta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荣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岛市政府特贴专家等多项奖励。他带领科研团队相继建立了人类8-oxoG DNA糖基化酶1、T4 PNK酶、甲基转移酶等的高选择性、高灵敏荧光和电化学检测新方法。相关工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86, 884~890;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86, 9626~9631。团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等资助。目前,该团队正致力于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新方法及其在重大疾病生物标志物方面的应用研究,以期获得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