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如何确保遗传病和癌症不再漏检
来源:科学网   发布者:ailsa   日期:2018-08-09  

为了人类的优生优育,医学界早已建立防范遗传病患儿意外出生的产前诊断技术,其中羊水穿刺配合染色体镜检术,对常见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检出准确率已经达到100%。

最近备受关注的湖南孕妇做了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DNA检测,仍生下缺陷婴儿的事件,问题出在用血液基因检测术取代羊水穿刺—染色体镜检术,导致胎儿第21对染色体多出1条染色体(21三体)病例漏检。由于未能及时终止妊娠,导致唐氏综合征患儿不幸出生。

于是,舆论一片哗然,顿时将试剂盒生产商置于风口浪尖。其实,造成漏检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试剂盒的质量差,而是这个方法本身的灵敏度永远也达不到100%。

据不完全质量监测数据,该方法对21三体的检出率在99.3%~99.5%之间,而对13三体和18三体的检出率更低。相反,如果能直接收集胎儿细胞进行检测,那么这个方法一点问题也没有。

测序诊断,潜力巨大

2014年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华大基因的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及试剂盒配套产品注册,包括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BGISEQ-100基因测序仪及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可用于唐氏综合征(21三体)、帕陶氏综合征(18三体)、爱德华氏综合征(13三体)等遗传病的孕妇产前胎儿基因诊断。

此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已于2013年11月许可Illumina公司生产的第二代基因测序仪上市从事基因检测相关的各种商业服务。

可以预期,在精准医学时代到来之际,基于DNA测序的先进诊断技术,不仅能对遗传病进行孕期筛查,而且在癌症及传染病的无创诊断上也大有可为。

早期诊断,量是关键

“一滴血”诊断癌症的广告词,即使不是神话,也是夸大其词。用血液进行“液体活检”筛查癌症的前提是,血液样本中必须含有足够数量的循环肿瘤细胞。

可是,一般临床血液样本只有5~10毫升,除红血球、白血球外的游离细胞包括循环肿瘤细胞非常稀少,无论检测方法多么灵敏,也不能或难以给出阳性结果。

正如斯坦福大学卡纳里癌症早期检测中心主任桑吉夫·萨姆·甘比尔所说:“循环肿瘤细胞数量极少,如果只采用常规抽血检测,一支试管里可能连一个循环肿瘤细胞都没有。”

假如排除其他操作失误的可能,前述胎儿染色体异常病例的漏检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即胎儿细胞极少,DNA含量太低。

产前诊断,量是瓶颈

基于“血中存在癌细胞释放的游离DNA”的早期发现,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团队首创“无创产前DNA检测术”(NIPT)”,随后相继用于某些遗传病及癌症的早期诊断。卢煜明强调,“NIPT仅仅是一个筛查技术,并不是一个诊断技术。如果筛查出来不正常的话,还是要考虑做羊水穿刺,以确保诊断准确率达到100%。”

值得注意的是,NIPT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最终取决于胎儿DNA浓度。一般怀孕超过10周,98%孕妇的血液里所含胎儿DNA浓度都足以达到可供准确检测的浓度,但仍有2%属于例外。

那么,对NIPT初筛阳性的病例,显然需要通过羊水穿刺进行复检确认,但对初筛阴性的结果,我们到底该不该相信呢?

如果是前者,很可能会出现前述那种不应该出现的可悲事件。就目前的临床产品及技术水平来说,还无法肯定所得出的阴性结果究竟是真阴性还是假阴性。

微量检测,神器驾到

2017年7月16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在猪静脉植入的磁力线成功捕获磁化肿瘤细胞的研究结果。

他们发明的这个方法,富集循环肿瘤细胞的效率提高10~80倍,且用时仅10秒。若配合使用特制的细胞搜集装置,肿瘤细胞的富集效率甚至可以提高到惊人的500~5000倍!

虽然这项细胞富集技术尚未商业化,但未来肯定会成为体外微量检测的利器。假如基因检测效率因此而提高到100%,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遗传病及癌症的检测结果了。

风险预测,审慎考量

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针对个体的全基因组测序将变得更加便利,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有利于全民大众的健康普查。

同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建立的人类单倍体基因序列数据库、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甲基化组数据库,为通过测序预测疾病风险提供了可能。

可是,序列功能注释的进度远远跟不上测序技术更新的进度。将测序用于疾病预测的可能性,不受测序技术所限,而是序列功能注释的能力不足。换言之,面对各种变异序列,科学家还不能全部解释它们与疾病的必然联系。

另外,人类许多遗传倾向性疾病是否发作,不仅取决于基因突变,也受环境变化的诱导,而这些致病风险因子是测序无法告知的。

因此,在获知个人处于高风险致病状态后,唯有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降低风险因素(如限制饮食、戒除烟酒等)方为良策,但若因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那就得不偿失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