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华大基因集团董事长、 联合创始人汪建: 商业只是华大基因副产品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者:ailsa   日期:2017-11-29  

[在汪建看来没有哪个互联网公司是华大基因需要对标的。他对硅谷的互联网公司保持着敬畏和距离,如果说谷歌等互联网公司“改变”了社会,华大基因要做的是“造福”社会。]

2017年,18岁的华大基因迎来成年礼并登陆A股。

华大基因上市之前被投资机构踏破门槛的故事至今为人熟知。为何资本市场予以厚待?华大是国内基因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和执牛耳者,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多个地方政府合作进行出生缺陷清零。

华大基因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建可能是对“商业”抵触情绪最为浓厚的企业家。在他的理念里,“商业”永远是华大的副产品,理解华大要从科学角度而非商业角度,华大旨在造福社会而非改变社会。

始自人类基因组计划

从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视角出发,基因科技可以和互联网科技相对比,两者的发展均始于上世纪中叶。但互联网领域产生了英特尔、谷歌、Facebook等改变社会的巨头公司,基因领域的发展则稍显黯淡。

汪建认为,这是因为互联网科技已经有了前期的理论基础,相比之下基因科技有50年的认知滞后期,基因科技理论基础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才奠定。

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正式启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毛细血管电泳仪的出现使得测序成本大幅降低,测序进程也加快——是谓“超摩尔定律”(汪建语)。汪建等人感觉不能再等,华大应运而生,并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牵头负责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中国部分”(1%)。

 “当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出个人气、出个吆喝都行,我把我的几百万元、身家性命拿出来,杨焕明(华大基因集团联合创始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理事长)把家里全部存折给了我,大家是这么干的。”汪建称。

在“超摩尔定律”作用下,人类基因组计划推进过程不断加快。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已经完成;2007年5月,世界首份个人DNA图谱出炉。也是在这一年,华大离开北京落户深圳,并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华大基因研究院。

此后,华大基因研究院多次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科研、产业成果超出市政府预期。时任深圳市长许勤,亲自下厨为华大人做了一锅红烧肉,以示“嘉奖”。

作为国内基因测序领域的拓荒者,华大不仅研发成果突出,规模水平也远超同行。2010年,华大购买Illumina公司的128台HiSeq2000测序仪,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

出生缺陷的防控是基因测序的重要应用领域。华大基因上市敲钟仪式上,汪建称“上市敲响的是基因相关疾病的丧钟”。华大基因和政府的合作项目不断落地。除了深圳、青岛等一、二线城市,华大基因也用“帮扶”的方式在贫困地区推进出生缺陷清零。2017年4月,华大与西藏自治区卫计委签约,华大捐赠设备,双方共同推进西藏自治区包虫病筛查及其他重大传染/感染性疾病的调查与防治工作。

使命感伴随着华大的成长,公共卫生领域中也能见到华大的身影。2003年非典肆虐时,华大在国内率先破译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在全球首个公布SARS诊断试剂盒,并将价值过亿元的30万人份试剂盒无偿捐赠给社会。

造福而非改变社会

当基因科技理论认知已经完成,基因领域会否出现和互联网巨头规模齐等的公司?汪建认为会,可在他看来,没有哪个互联网公司是华大基因需要对标的。他对硅谷的互联网公司保持着敬畏和距离,如果说谷歌等互联网公司“改变”了社会,华大基因要做的是“造福”社会。

成立华大时,汪建定下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三带”的模式,20年过去,这一模式没有变过。“我们所有的项目先看能不能造福人类,能够造福人类的项目先上;不能的话,看能不能改变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能够就凑合。这两个都不能,那就枪毙。”

在汪建看来,商业永远是华大基因的副产品,汪建对“商业”的抵触情绪可能超过了中国所有的企业老板,“(华大基因)不许写商业计划书,写商业计划书就是投机取巧,偷鸡摸狗。”

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汪建没有直接回应华大基因的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问题,称不喜欢“市场”两字。汪建认为“市场”是商业思路,商业、工业的结局是过剩。而华大需要从科学的思路去认知,华大的目标是服务整个人类,“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领域”。

但上市意味着定期向投资者交上成绩单,在商言商变得尤为重要。汪建称,目前基于BGISEQ-500做全基因组测序的价格是600美元,华大内部有一个降低测序成本的目标,通过低成本来覆盖全球变得可期可行。

"为什么要从商业去考虑?——从商业考虑我也是赢啊。当价格趋向零的时候,为人民服务,把疾病清零的价值有多大?随便怎么都是无穷大。”汪建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