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专家建议以大品种牵引中药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医药报   发布者:左丽媛   日期:2016-11-11  

临床价值、科学价值、市场价值都很可观——百姓需要大品种,政府重视大品种,企业还等什么呢?

国务院于2016年2月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这意味着,中药产业发展迎来巨大机遇。在日前于吉林通化召开的2016中国医药质量年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杨洪军建议,应以大品种作为牵引中药产业发展的引擎,进而调整优化中药产业结构,提升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中药行业发展的战略转型。

经过中药现代化20多年的持续推进,我国中药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其中,以人参、三七、穿心莲、阿胶等为典型代表(行业内将这类品种称为中药材大品种),其应用广泛、综合带动性强、具有完整产业链,目前在中药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杨洪军认为,当务之急是力促以大品种为原料的产品深度和综合开发及产业应用,带动整个中药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促进中药大健康产业链的形成。

杨洪军以人参为例阐述了大品种拥有的很高的临床价值和科学价值。经过科研人员多年不懈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能够从分子特征、化学特征、活性差异上对人参进行参龄鉴定,对野生还是家种以及产地进行区分,这就解决了优质人参药材的供给问题。在人参的功能因子、功能循证、安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有关人参“大补元气”等传统功效的科学诠释,人参“上火”的科学描述及配伍前后燥性变化规律的研究,人参特异性美白功效作用机理的揭示,人参适应人群及安全性再评价的研究,都使得人们对人参的认识已从经验向科学转变。在产业转化方面,人参炮制及生物转化过程物质变化规律的不断揭示,使得以人参为基源的创新药物、保健食品等精深产品开发如火如荼;对于野生参(野山参与林下参)与人参的比较研究,也已使野山参大规模种植培养、产业化技术及产品开发等取得了重要进展。

正是由于以人参为首的中药材大品种“机理说得清、质量有保障、疗效有突破、理论有创新”,在获得百姓青睐的同时,也获得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据杨洪军统计,我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种植基地),中药科技产业布局已基本完成,成为促进地方经济、拉动地方就业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获得立项扶持的102个中药材品种(国拨经费26104万元)中,大品种有20个。目前,吉林省制定了人参发展规划,四川省着力推进川产地道药材大品种建设。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大品种技术改造与升级被列为重要内容。

“百姓需要大品种,政府重视大品种,企业还等什么呢?”杨洪军进一步总结了目前运作较为成功的大品种产品培育模式。大品种产品的研发起步于“筛选与定位”——这是一个专家、市场、企业三方互动的过程,大品种产品的定位应是承载中医原创理论的代表品种、突显中医诊疗优势的代表品种、催生疾病防治策略变革(从治病到治未病)的代表品种、融入主流医学诊疗体系的代表品种。品种筛选定位成型后,要持续“挖掘与培育”,提升关键技术(质量控制、临床评价、安全评价、机理阐释、理论创新),进行学术推广、品牌塑造等市场营销,同时要积极研究国家医保政策、基本药物政策、招标采购政策、药品定价政策等,将政策利好用足用透。最后是“传播与上量”,即将品种的科学价值广为传播,在企业、医生、患者三方互动的过程中,达到销售的上量。

杨洪军以一种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为例,进一步强调了“挖掘与培育”的重要性。1987~1996年,该药通过了国家八五攻关验收与鉴定;1997~2007年进行了从整体动物到单细胞、分子水平研究,证实该药对钠钾钙离子通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07年后,该药生产企业与国内国外有关机构合作,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其中,国外专家在《HeartRhythm》杂志发表两篇有关该药的临床应用学术论文等,标志着该药作用机制研究获得新突破。在这个过程中,该药还不断参加诸如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学术会议,占领学术制高点。精心深耕的结果是,该药在2006~2011年抗心律失常中成药市场份额和占有率上始终排名第一,2011年其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

大品种拥有高技术含量、高知名度、高销售额,具备特效、特色、特别携带方便、特别服用方便,临床疗效中医认可、西医也认可。正是这“三高四特”和共识疗效,使得大品种拥有的市场价值相当可观。杨洪军说,面对中药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企业应当树立大品种战略,培育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