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者:亦云   日期:2016-09-20  
9月19日,北京,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现场。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拆开了装有“物质科学奖”得主名字的信封。他看了一眼,把信封递给了站在他旁边的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吴鹰,说:“你来念。” 攥在两位企业家手里的,是个他们可能并不熟悉的名字,但这位科学家所获的100万美元奖金,由包括徐小平、吴鹰在内的4位企业家共同捐赠。 “我们什么权利都没有,直到这一刻才知道名字。”作为“金主”,他们只负责出钱,当然,也享有将名字公布出来的荣耀。吴鹰念道:“获奖者是薛其坤。” 至此,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两个最大悬念已经揭晓。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和清华大学的薛其坤,分别摘得“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 但关于奖项的故事,可能才刚刚开始。作为中国大陆首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奖项,未来科学大奖的目标,是成为在世界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大奖。 “我们9个人赌上了自己的声誉” 名单公布后,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在现场与获奖者进行了“连线”。 两位科学家的反应如出一辙——“好突然”“很感谢”。卢煜明用英文说,感谢委员会对他所做工作的肯定,希望奖项能够激发年轻一代的热情,吸引更多人进入到相关领域。 薛其坤也对这一来自民间的认可表示“很激动”。他甚至在电话里来了一个晚辈式的表态——“我一定好好努力!”引起全场笑声。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未来论坛发起,旨在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它的含金量有多高?高西庆说,他们制定了严密规则来保证奖项的公信力,至少让评奖过程符合“程序正义”。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了管理委员会,下辖监督与执行机构,评奖机制与诺贝尔奖、图灵奖等世界著名科学奖项接轨,由9位华人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评审过程独立进行,各方对评选结果均不能施加任何影响。 19日上午,科学委员会进行了最后一轮评审会议和投票,选出了最终的大奖得主。 “我们9位的名字,一开始就是公开的。我们是把自己的声誉押了上去。”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丁洪说,整个评奖过程持续七八个月,他们力求选出“工作具有突破性和长远意义,能代表世界和中国最高水平”的获奖者。 丁洪介绍,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奖,分为提名、初选、外部专家评审、复选和投票5个环节。提名实行邀约制,提名人涵盖了海内外华裔科学家,如海外知名大学斯坦福、伯克利、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相关学科的教授,以及港澳台和中国大陆在科学领域有成就、有想法的众多科学家。同时,提名人还包括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研究所及各院校科系的系主任、院长等负责人。 各奖项专业委员会再投票从中遴选出候选人。确定候选人后,由科学委员会确定5位以上该领域国际专家,根据每位候选人的专业情况,让国际专家对候选人被提名工作成果予以评价。最后,才是科学委员会的投票决选。 为了保证公平公正,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不参与提名,在任职期间及其后两年,也不能被提名。 “能参与这件事,我感到很荣幸” 现场连线环节已经结束,薛其坤又把电话打了回来。 他特地补充他对捐赠企业家的感言。“他们希望通过设立这一奖项鼓励更多年轻人从事基础研究。我很尊重,也很感谢。”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生命科学奖捐赠人包括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和张磊,物质科学奖捐赠人有邓锋、吴鹰、徐小平和吴亚军。 个人捐赠模式的确立,要追溯到大奖成立之初,甚至要追溯到未来论坛的成立。未来论坛是一个想用科技改变未来的公益平台,由科学界、教育界、互联网界和投资界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袖共同发起。 在2015年年初未来论坛的创立大会上,创始理事、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张磊发起了做“中国自己的科学大奖”的倡导。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和未来论坛创始理事方方拜访多位科学家后,组成了科学委员会。 之后,未来论坛创始团队尝试邀请资深企业家参与,但屡屡碰壁。武红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表示,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种心理,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就是“看”——这事你们先做做看吧,做起来好了再说。 经过摸索,他们终于找到适合的新模式——企业家个人捐赠。每个奖项由一人发起,三人参与,每个捐赠人出资25万美元。“每个大奖、每个捐赠人都承诺捐赠十年。” 奖项瞄准的是基础研究领域,它可能短期内看不到实际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它将助推社会发展。 “我们都是科学的粉丝,也希望加入对科学作出贡献的行列中来。”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说,科学家永远是引领时代进步的力量,而企业界能调动资源,推动科学发展。“希望奖项能唤起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希望未来科学大奖成为标志性奖项。” 诸多参与奖项的企业家,都求学于80年代。那个时候,强调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们对科学,有崇拜,也有情怀。 在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有记者追问徐小平——“你觉得这钱花得值吗?”徐小平说,能参与这么一件事,感到莫大荣幸。他又强调了一遍:“I’m humbled(我很荣幸)。”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9日讯 历经一年半时间的严格提名、筛选和评审,中国首个民间科学大奖——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于今日下午在北京正式揭晓。清华大学薛其坤、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分别荣获“物质科学奖”和“生命科学奖”。 “物质科学奖”获得者薛其坤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对奇特量子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分子束外延生长是一种先进的薄膜生长方法,能在材料衬底上一层一层地生长单晶薄膜。他和合作者制备了多种高质量的单晶薄膜材料,这使得他们于2012年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在钛酸锶衬底上的单层铁硒高温超导现象。这两个发现已被许多研究小组重复出来,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激发出更多的相关研究活动,有望进一步提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超导的临界温度,从而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卢煜明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卢煜明在1997年和1998年的工作中发现,母体血液中存在着胎儿的游离DNA。基于这些早期发现,卢煜明展开了一系列前沿工作来研究这些胎儿游离DNA的特性,证明了使用胎儿游离DNA来诊断遗传性疾病的可行性和实际性,最终开创了利用第二代基因测序来检测唐氏综合症的新途径,并在90多个国家得到了应用。仅在中国,每年就有超过一百万孕妇接受这项测试。这种革命性的方法使无数新生儿避免了遗传性疾病。 未来科学大奖由未来论坛发起,旨在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大奖成立管理委员会,下辖监督与执行机构,评奖机制与诺贝尔奖、图灵奖等世界著名科学奖项接轨,由九位华人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评审过程独立进行,各方对评选结果均不能施加任何影响。科学委员会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丁洪、芝加哥大学何川、普林斯顿大学李凯、北京大学饶毅、北京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田刚、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麻省理工学院文小刚、南方科技大学及美国西北大学夏志宏、哈佛大学谢晓亮。评审全程秉持公平、公正、公信的原则,保证高度独立,由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大奖项,奖金来源于未来论坛理事捐赠。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生命科学奖的捐赠人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物质科学奖的捐赠人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 未来科学大奖作为中国大陆民间出资的第一个科学大奖,目标是成为在世界领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学大奖,希望通过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于科学研究中,推动科学进步和发展。   据香港大公网报道, 历经一年半的严格评审,内地首个由企业家、科学家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19日正式揭晓。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分别荣获“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特首梁振英发文对卢煜明获奖表示祝贺。   未来科学大奖被期冀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目前设“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大奖项,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具备原创性、长期重要性和巨大国际影响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对未来的重大影响是我们考量的最大因素。”评委会成员、著名数学家夏志宏表示。   诊断遗传病 90多国应用   本次“生命科学奖”得主卢煜明教授,1963年生于香港。1994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在1997年发现,母体血液中存在着胎儿的游离DNA。基于此,他展开了一系列前沿工作来研究这些胎儿游离DNA的特性,证明了使用胎儿游离DNA来诊断遗传性疾病的可行性和实际性,最终开创了利用第二代基因测序来检测唐氏综合症的新途径,并在90多个国家得到了应用。仅在中国,每年就有超过一百万孕妇接受这项测试。这种革命性的方法为全球无数的孕妇提供了无创产前诊断。   未来科学大奖评委、著名生物科学家饶毅表示,卢煜明的获奖是基础科学偏向应用的成功范例,他代表了大中华地区生命科学的先进。   卢煜明在现场连线采访时表示,自己在这个领域深耕二十年,开始人们并不认为这种方法有实用价值。他称,“希望有更多的人走向科学。科学的未来在中国,更多的天才青年会站在这里,对世界产生影响。”   对于卢煜明获奖的消息,梁振英在其网志发表文章说,“卢教授的获奖,是香港科学界的光荣,也说明香港在科研方面有出类拔萃的人才。”梁振英表示,特区政府会继续和学术界、科研界和产业界合作,大力推动香港科技事业的发展。   8企业家捐赠 评审接轨诺奖   “物质科学奖”得主薛其坤为清华大学教授。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作出的开拓性工作。未来科学奖评委、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丁洪认为,薛其坤的工作是破解欧姆定律的“魔咒”。   未来科学大奖是一次科学界和商业圈联袂设立的奖项。和民间一些家族或个人设立的奖项不同,在奖金来源上,创投公司和上市公司负责人为共同捐赠人。评奖机制与诺贝尔奖、图灵奖等世界著名科学奖项接轨,由九位华人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评审过程独立进行,各方对评选结果均不能施加任何影响。每个单项奖的100万美元奖金都由4位企业家分摊捐赠,每个捐赠人承诺捐赠10年,从而保障基金的可延续性。   卢教授带队攻坚妊娠病诊断   身兼中大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及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的卢煜明,于1997年加入中大,同年发表孕妇的血浆内存有高浓度的胎儿DNA,成为医学界的重大突破。   不仅如此,卢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透过大型平行测序技术及创新的生物信息科技,分析母体血浆中的微量DNA,成功破解了胎儿的全基因组图谱,从而可及早预测多种遗传病,这技术更可应用到多种癌症的检测。   此外,卢教授的跨学科研究团队,亦会重点研发新一代的游离核酸分析技术,以探索游离胎儿核酸的生物学及病理学特性,希望最终可发展出更多与妊娠相关疾病(如单基因遗传疾病、胎儿死亡、妊娠毒血症等)的无创诊断方法,让更多的孕妇及家庭受惠。   而卢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医学及科学界影响深远,屡获国际殊荣,去年更成为首位获颁美国临床化学协会讲学奖的华人。   民间资本重奖基础科学   由民间发起的科学奖在国际上已成寻常,如诺贝尔奖、图灵奖。未来科学大奖是内地第一个由民间资本创立的科学奖项,尤其关注基础科学领域。   在很多人看来,基础研究转换成实际应用、落地市场不易。但在奖项捐赠人、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看来,这正是奖项设立的初衷─激励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生命科学、基因测序在未来二三十年肯定能够转换成产品,就像现在的信息科技一样。”   同样作为奖项捐赠人,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投资者们不约而同再次把眼光投向了科技,期待能以重奖催生新经济引擎。奖励那些在中国做出创新的人才,这会对各种人才产生吸引力,以把不同领域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等人才聚集起来,加深沟通,产生更多创新。   而在科学家眼中,民间科学奖的意义在于“补充”。未来科学奖评审、数学家夏志宏认为,政府的科学奖局限比较大,提名流程复杂,需要单位推荐,一些环节不够公开。而未来科学奖是由知名科学家定向提名,由国际知名专家审核投票,而捐赠的企业家没有提名权。夏志宏说,“在国际上,民间科技奖的公信力往往都比政府奖项要高,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著名生物科学家、奖项评审饶毅认为,在学术界面临公信力危机和社会存在诚信危机的今天,建立未来科学大奖对中国的进步起了良性作用。   金沙江创投总经理丁健表示,中国的科学家不应该仅仅在低端加工和山寨模仿中苟且,希望未来科学大奖向世界表达中国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的决心。   人物简介   卢煜明,1963年生于香港。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致力于研究人体内血浆的DNA和RNA。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兼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   在1997年就发现了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并发展出了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曾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2011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记者 周琳 黄颖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