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食品安全科普引发新食尚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11-25  
“外出吃饭,问饭店要个生蒜放进油里,蒜对于黄曲霉素最敏感。如果蒜变红,就是地沟油,含有大量黄曲霉素;好的食用油,蒜会是白的。”前不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梅微信朋友圈里的这条消息被疯狂转发。 “一颗大蒜果真能鉴定地沟油吗?”董梅有这样的疑问,而这也反映出高校食品安全科普是需要深挖的一片领地。 11月20日,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2015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据了解,2015年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以全视觉作品和高校行活动为主要内容,掀起了食品安全校园科普热潮。与会专家认为,新视觉引发新食尚,同时也迎来食品安全科普的新生代变革。 食品安全科普创新的土壤 “一颗大蒜果真能鉴定地沟油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表示,网上传的鉴别方法不靠谱,地沟油和黄曲霉素是两码事,地沟油里未必含有黄曲霉素,食用油里也可能有黄曲霉素。黄曲霉菌可以在很多作物上生长,花生就是其中之一,受霉菌感染的花生榨油后,油里就有黄曲霉素,但不能说这种油是地沟油。 “此外,大蒜遇黄曲霉素变色的说法,在科研数据库里没有发现类似报告,可信度很低。”何计国说。 面对校园食品安全,国家早有政策给予了相关建议。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中特别提出:大力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推进大学的食品安全相关学科建设,强化食品安全专业教育。 “食品安全亟须普及,科普亟须创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胡小松表示,在这种大背景下,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开始起航,以全新的科普形式,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食品安全科普的强劲风暴。 据了解,大赛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指导,中国经济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联合主办,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支持。活动从北京出发,途经11个城市,走进了全国42所高校,最终回到北京,完成食品安全科普的圆满旅程。 颠覆传统文字说教 事实上,食品安全科普面临这样的尴尬:当社会一提到科普,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词汇,可能是枯燥、晦涩、难懂、长篇大论的文字说教,科普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让专业的术语和词汇变得亲切、有趣、易懂?如何让单一的警示宣传,变成生动而丰富的科普教育?如何让大量的食品安全知识得到快速扩散和传播? “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开创了中国首个食品安全视觉化科普活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认为,本次大赛摒弃了以往的文字说教,以生动、活泼、简洁、明快的视觉形式,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作,涵盖数图、漫画、海报、H5、视频等多种形式,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记者了解到,在全视觉作品中,数图作为今年的重点,给了大赛巨大的惊喜。全面的知识点、发散的创意、严谨的逻辑思维、精致的设计,佳作琳琅,让专业评委都连连称赞。“新生代科普力量不容小觑。”钟凯说。 在巡展过程中,易懂、易记、易传播的优秀全视觉作品的展示,深受大学生喜爱。大赛共收集全视觉作品3000余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学生的优秀创意,凸显了全视觉创作的传播优势,为食品安全科普提供了新的思路。 “互联网+”带来新生机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大热。食品安全科普更是凭借这股东风,激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主办方代表、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看来,全视觉作品符合互联网传播特性。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迎来读图时代,尤其是“90后”新生代,他们更愿意接受图品视觉信息,而非传统的文字说教。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以全视觉作品为核心,面向全国大学生征集视觉作品,并将这些视觉作品在互联网进行推广和传播,点燃了食品安全科普新的火种。 “‘互联网+’食品安全科普,引爆传播热潮。”王旭东说。 据悉,本次大赛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不断对大赛信息、全视觉作品进行推送,搭建了较为完善的线上宣传平台。同时开设了“食品安全科普大讲堂”,邀请权威专家,就热点问题进行线上解读;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起“食品安全知识问卷大调查”,引发众多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不断将全视觉作品进行宣传,科普食品安全知识……将网络与食品安全科普紧密结合,反响热烈。 此外,在2015年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进校园活动中,有2万多名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传播中来。他们用手机拍下全视觉精美作品、用美拍进行视频传播、微信微博转发大赛信息、微信群不断与大赛进行互动等等,将食品安全科普带入了新生代热衷又乐于传播的火热氛围。 据王旭东介绍,大赛以传播食品安全知识、树立科学理念为出发点,希望通过大赛,能对营造健康安全的食品环境有所裨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