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完整呈现青蒿素发现过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者:亦云   日期:2015-10-16  
2015年10月,伴随屠呦呦成为首位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大陆人,人们开始了解青蒿素这一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品。众所周知,青蒿素的研究成功,除了屠呦呦作为主要研究者外,当年参与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523”的有众多研究人员,他们都为这一成果作出了贡献,不过,他们做了哪些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对青蒿素的发明起到什么作用? 刚刚出版的《青蒿素类抗疟药》一书回答了这一问题。从上世纪60年代末国家制订研究规划起,青蒿素的发现和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发明经历了颇为曲折和复杂的过程,而这部著作的作者正是包括知名疟疾防治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青蒿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桥在内的参与当年“523项目”的科学工作者和管理者,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准确翔实的资料和数据还原了这一历史。 尽管这本书是3年多前开始筹写的,但李国桥说他们“为这部书稿准备了很长时间”。近10多年来,“523”的部分研究人员经常会聚会,他们都已不年轻,就有这样一个愿望,一定要把青蒿素的整个研究过程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青蒿素,为今后新药的创新研制提供一些参考。还希望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推广到世界上。 全书分为7章,第一章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衍生药的发明、复方的研发、中国青蒿素指导委员会工作实录以及青蒿素类抗疟药研究的管理等全方位地介绍青蒿素的发现历史和研发思路。 本书编辑、科学出版社编辑李悦告诉记者,这是本书写得最慎重的一章,几易其稿,作者交给她后,有的章节还又重新替换。虽然作者们都是当年的研究人员,但他们不是通过回忆来叙述这段历史,而是用多年来积累的原始材料来还原每项成果、每个细节,这章的每一小节都分别署名了撰写人,书中的参考文献有正规的参考文献,还有未公开发表的内部资料,包括“523”小组的工作材料。因此与许多书不同,这本书不仅有专门的编写委员会,还有历史、原始资料提供帮助者名单,比如有的章节有特别的致谢,就是这章内容涉及到的资料提供者。 “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是他们写作的初衷,也就是说当时每位研究者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中都是做了什么工作,都在书里得到完整呈现。李国桥特别强调,要有一个客观的角度,当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就叙述成什么样。 这本书的文献特性不仅体现在历史记录上,后面的学术章节同样如此,第二章至第八章按生物学、化学、药物分析、药理毒理学、青蒿素类药各种制剂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等系统阐述,在纯学术叙述中,还收录了他们当年发表的数据和临床的数据。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资料过去由于专利和国际合作等原因未曾发表,书中是首次公开。 全书70多万字,涵盖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发明全过程和详尽的研究数据,无疑是为我国在新药发明史上留下了一份全面、真实的珍贵文献。 《青蒿素类抗疟药》,李国桥、李英、李泽琳、曾美怡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