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海洋资源复育 海大标识放流1.5万尾鱼苗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发布者:管理员   日期:2015-10-09  

在“农委会渔业署”蓝色经济计划“放流与效益评估”计划支持下,台湾海洋大学研究团队2日上午在新北市卯澳渔港附近海域进行15000尾银纹笛鲷标识鱼苗放流,希望透过充份的科学证据合理评估鱼苗放流所产生的资源与经济效益,在对的地方放对的鱼,让渔业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海洋大学表示,台湾虽具有得天独厚的沿近海渔业环境,但在气候变迁、海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及渔业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之影响下,致使沿近海渔业资源呈现衰退现象。为增裕沿近海渔业资源,除“渔业署”自2002年起便有计划地进行鱼苗放流外,地方政府及民间团体每年亦投入可观的人力物力进行鱼苗放流作业。

海洋大学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系副教授王佳惠表示,过去这些经由人工繁殖后放流的鱼苗在自然水域中的栖息适应情形、存活率、成长率乃至于繁殖能力等,都因为缺乏足够的再捕样本以及野生与放流渔获之辨识方法,而未能完整了解。同时,放流种苗是否应经自然水域的中间育成,以提高其放流后在自然水域的适应及活存率,亦少有研究。此外,政府单位及民间团体在何时?何地?放流什麽物种?放流之数量有多少?也因缺乏完整的资讯,而使得鱼苗放流对于渔业资源复育上所带来的资源及经济效益,一直未能有效合理评估。

王佳惠说,标识放流是一种经常被用来提供放流后的物种动向,例如分布、成长、死亡、残存、加入等情形研究方法。此外,为了评估放流种与野生鱼群的混合率与后续的产生的资源与经济效益,也经常採用标识放流法。这次放流的银纹苗鲷标识鱼苗从最初的生产、标识及运输到最终的放流,全程均受到严密的监控,并根据研究团队成员们多年累积经验建立了一套标准化实施准则,每尾挂载著T型籤具的鱼苗在被标识过后都会给予适当的复原期并评估其健康度后才予以进行放流。期盼针对这些标识鱼苗所进行的潜水观察及再捕回收来追踪放流鱼苗在自然水域的适应情况及评估后续产生的资源复育与经济效益。

王佳惠特别提到,这次放流的银纹笛鲷鱼苗,体长在8到10公分左右,身上均挂载著T型籤具,无需任何专业检测仪器就可以透过外观来分办海中的银纹笛鲷是经由人工繁殖后放流或野生的。如此一来,便可以利用潜水观察以及再捕回收来持续追踪这些进入大海后的标识放流鱼苗在自然水域中的栖息适应情况,包括移动及分布范围、存活及成长率乃至于繁殖能力等重要资料。

台湾渔业永续发展协会理事长、研究团队总主持人海大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系廖正信教授表示,国内外标识放流工作经常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是标识鱼苗的样本再捕回收率过低。因此,研究团队已规划建置了多元的宣传通报平台,包括海报文宣、社群网路等,希望渔民、钓客、潜水客甚至一般大众们都能踊跃提供标识放流鱼苗相关资讯。

除了银纹笛鲷之外,海大研究团队今年也在台湾沿近海域进行黑鲷、黄锡鲷、布氏鲳鰺及午仔鱼等其它鱼种的标识鱼苗放流,整年度累积总数已超过40万尾。这是台湾首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标识鱼苗放流,即便在国际上亦不多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