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互联网+医疗:悄然改变江西就医模式
来源:中国江西网-江南都市报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7-28  
我国的医院和西方相比,无论是硬件设备、床位数、专家队伍都不差,唯独差在患者的就医体验上。 首先是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别看我们医师队伍很庞大,但每千人口医师比例和西方国家相差甚远,国外的专家一天只看几个病人,中国主任医师一天可能看几十个、甚至一两百人,也难怪会存在“排队几小时,看病几分钟”的尴尬局面。 其次就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 最后就是社区卫生服务薄弱。欧洲从二战后就开始有正规的全科医生培训系统,而全科医生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名词,比较陌生。正是中国缺乏全科医生这个“看门人”角色,病人被过早地分流到专科。 我们医院里面的人比逛庙会的人还多,几乎接纳全省的小孩,哪儿都排着长队。医院当务之急就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尽快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现在,预约挂号已经发展到网站预约、自助机预约、微信预约等多种方式。所有挂号方式是公平的,就像火车票、飞机票,在同一个号池里,所有号源联网的,不管你用哪种,有号就是有号,没有就没有,不存在某种渠道多给一些号的问题。 6月初,我们医院在全省率先推出支付宝全流程院内业务支付系统。患儿家长在支付宝服务窗内通过现场扫二维码或输入“江西省儿童医院”进入医院就诊场景,通过PC或手机就可以完成门诊号源预约、挂号、处方、检查与检验、各种治疗等全部诊疗项目费用的缴纳。通过支付宝不但实现了自主缴费,减少了排队,缩短了就诊时间,还减少了使用现金的麻烦,消除了现金使用中的安全问题,也使患者从反复排队缴费的烦琐过程中解放出来,让就诊看病更加轻松快捷了。 接下来还会有微信支付,在家就可以在微信上查检验报告。现在医院也在全方位升级各类服务系统,其中智能导医系统投入后,原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排号单,争抢、拥挤的场面不见了,大家都安心坐着等候叫号,速度比平时快许多,智能导医系统让患者觉得到医院看病不是折腾,给病人留出更多与医护人员接触的时间。 【嘉宾】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吕农华 体验大数据看病 精准医疗时代来临 精准医疗是今年才提出的概念,但我们医院已经做了很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所谓精准医疗,是根据病人特征“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的精确治疗方案。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 精准医疗到底有多神奇?比如通过妊娠早期对母亲的血液进行采样,分析胎儿可能会产生的基因缺陷。又比如,有一个人胆固醇高,医生建议他运动,但是如果通过各种大数据,包括对个人DNA数据分析,发现这个人胆固醇高是有家族遗传史,那么运动就并不是适合这个人的治疗方案。而这些准确的医疗治疗方案,都得益于“大数据”的综合运用,这就是我们医院为什么要打造CDR(临床数据中心)的原因。 目前,我们医院还在筹建患者健康档案,比如小孩在医院一出生,健康档案就建好,以后来医院看发烧、感冒或其他疾病,所有的资料通过电子病历全部存档,后期注重的不仅仅是看病,可能提供的是健康咨询服务和提醒。 真正“互联网+医疗”的将来,更趋智能化,精准化,不久的将来,患者只要进入我们医院,医生护士就可以根据患者基础数据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的治疗,在将医、护、患三方关联起来后,医生的要求可以快速反馈给护士,护士能快速地形成护理医嘱,甚至健康宣教。 此外,医院融入了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智慧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比如,我们医院前不久引进的全省首台“达·芬奇”机器人,成了医院最忙的全能“主刀”,几个月完成160余例高难度手术,包括泌尿外科、普胸外科、妇科等。正因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精准,手术中的出血量大大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也减少。有一位患者正是依靠了机器人灵巧的“手”,为他保留了细如发丝的性神经。这意味着,该患者不仅术后能保留小便的尿控功能,更重要的是,他没因这场手术失去性功能,目前,想要机器人做手术的患者已经排起了长龙。 【嘉宾】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刘月辉 “互联网+”跨越时空 居民坐享专家服务 大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各方面有充足的资源,这些资源如何有机融合服务于民,这是下一步医院在“互联网+”上重点考虑的内容。我认为,大医院通过互联网技术带动基层医院的发展,这才是“互联网+医疗”真正的核心所在。 为了做好医疗服务的延伸工作,我们正在着手“三同步”,即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同步查房、同步会诊、同步手术。首先,主任查房是非常精彩的,不亚于一次学术交流会,比如程晓曙院长周二查房,他代表的是省内心血管科的权威,这样的院长级专家或各科室的“科头”查房,主要是针对疑难病例,专家们会提出病情的分析、讨论,最后会商出最佳治疗方案。为什么我们成长得快?因为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在一流专家旁边,享受他们的亲临教导,而基层的医生享受不到这样的人力资源。 其次是同步会诊。传统的会诊都是派个医疗队到下面去,做个义诊,然后又匆匆回来。通过“互联网+”,不仅跨越空间的限制,而且还实现无缝对接,为患者抢救和治疗赢得时间。比如说鄱阳县有个患者,不宜转院,而专家下去也没时间,这时通过远程会诊,基层医院将检查报告传送过来,由二附院的专家团队进行会诊、诊断,然后提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另外,基层医院的病人还可以远程提出由二附院哪位专家看病,病人在家门口的医院就可以享受几百公里之外省城专家的服务,这都不再是难事。 第三是同步手术。比如说,我们的每台大手术以后都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基层医院看到,全程实时看手术视频,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此外,基层医院做手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让省城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这样做有两方面好处,基层群众享受到了省城的优质医疗服务,设区市、县级医院的医生队伍获得了优质指导。而省城医院在三同步过程中,可以养成许多患“小病”的群众不用跋山涉水来省城看病,省城医院也不再人满为患,大专家们也不再“屈才”每天为看不完的“小病”伤神,主攻一些高精尖的疑难病例,这对人力资源和先进的医疗设备都是最优的配置。目前我们正在制作软件,通过“三同步”提高基层医院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缩小城乡医疗差距,这与国家提出的分级诊疗制度也是不谋而合。 【嘉宾】 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副主任、教授徐苏 别让信息“孤岛”困住了“互联网+” 从医患角度看,“互联网+医疗”确实大大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优化了用户体验,同时也增强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人们甚至在手指轻划间即可获得医疗服务。也难怪马云会提出,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依据为西医是循证医学,而循证现在绝大部分都机器化了,治疗方案也是标准化的,电脑的准确性更高,以后可能只需要执行医嘱层面的护士、治疗师了。 这当然是美好的愿景,但医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学,机器无法取代人。将互联网所具备的快速、开放、透明、分享的特质引入医疗,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优化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帮助医院更好地提升管理,服务病人。现在网上挂号之类的企业估值也被BAT级的公司炒得很高,支付宝、微信进医院了,可缴费了,也让医院感觉搭上了互联网的“味道”。 虽然就医体验有所改善,但人们看病时接收的信息还是不够,比如看呼吸内科,哪家医院离我最近,哪家医院专科最强。目前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上遵循谁使用、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各自为战,导致对信息化建设的急功近利式开发,缺乏统一指导和总体规划,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软件投入,结果成效并不理想,处处为信息“孤岛”。 所以,应尽快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健康医疗服务信息系统,能够形成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有一个易用的强制标准接口,与各类医疗保险和各类健康基金对接。不管到哪里看病,都可以及时调用个人健康信息和费用结算,通过基本医保和商业医保进行报销,患者不仅不要带大量现金,也不需要领回大量单证。其核心是在病人和医疗机构之间,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医疗保险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之间的信息共享。这才是“互联网+”应该给医疗界带来的最大帮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