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余翔:在BioBAY,新药创制是这样做的
来源:新药界   发布者:亦云   日期:2015-02-25  
BioBAY的中文名称是“苏州生物纳米园”,产业园建立之初,是要发展生物与纳米两个产业,故有此名。如今,将纳米产业分了出去单独成立一家公司,BioBAY将专注做生物产业。而今,余翔的名片上已经写的是“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他是副总裁。 苏州的优势:跨国药企 “虽然名字还叫生物纳米园,但主要职能是为苏州工业园区培育生物产业。”余翔强调。 2006年时,苏州工业园区开始发展科技自主创新,生物科技的自主创新是当中很重要的一块。因此创立了BioBAY,并开始引自自主创新企业。 为生物产业专门打造一个创新基地,在余翔看来首先是因为“生物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与成长空间”。他指出,特别是生物医药,国家的医药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而且,苏州工业园区在医药产业方面有很好的基础。自工业园区建立开始,就就陆续地引进了许多跨国医药企业,如礼来、GSK、卫材、西门子、惠氏等,都在这里建立了生产基地,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医药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产业基础。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跨国企业虽然在苏州设立了生产基地,但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很少,甚至是没有。余翔表示,当时外企的研发是比较封闭的体系,产品基 本上都是在国外研发好引入进来。不过,这些跨国企业还是为创新基地带来了人才的输出——有些跨国企业的人才通过流动最终到了创新基地的一些科技企业来。 做新药的平均每个企业能融5000万 BioBAY现在大约有400余家研发企业,其中新药创制企业有88个,占整个园区企业数量的21%左右。 “做药真的很难。”余翔深有同感,“经常遇到一些园区里做新药研发企业的老总来和我说‘快撑不下去了’。”目前园区里做新药创制的企业通常是这样的情况:2007年刚开园时就进来的企业,直到现在才做到项目申报临床。 “7年才上临床,也许还需要5年,十多年,也许只能做一个药。”他感慨。 这么漫长的时间,做新药研发者都十分的孤独。不过,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了。余翔表示:“跨国公司的研发模式在改变,以前是自己做,现在更多的和小公司合作,或者买,或者从一开始就投入一部分资金参与到其中,最后进行市场利益的分成。”这对于新药研发者而言是个好事。 对于“快撑不下去”的企业而言,BioBAY除了常规的减免租金、申请政府的经费外,还帮助企业做资本对接。“园内做药的企业,经过几轮融资,平均每家能拿到5000万元左右。”这笔钱对于园内新药研发的企业而言,也许就能支持他们走过最困难的时期。 目前,园内新药创制方面开始有些收获了——11家企业申请40张新药临床批件,其中6家企业获批18张新药临床批件。 更值得自豪的是,园内21个项目入围了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虽然规模小,但进入这个重大专项,证明研发的水平很高。”余翔表示。 不旦能活,还能活得很好 谈及BioBAY吸引企业的优势时,余翔很是为苏州工业园区一贯的“亲商”理念自豪。他表示:“无论客户大小,都会受到亲切的对待。” 除了“亲商”的理念,BioBAY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圈。“企业来这里创业,不会觉得寂寞,因为这周围有很多和他一样在创业的人,或者是能成为合作伙伴的人和企业。”他认为,企业来BioBAY,“不旦能活,还能活得很好。” 另外,BioBAY还提供了很多硬件的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是依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而建。例如做新药,一开始可能需要的是药物分析测试,但到了一定阶段,进入中试后,需要的则是其他服务。对于这些,园区有一完整的一系列服务。 最后,还有资本方面的服务。BioBAY成立之初,是由政府的创投集团,为创业团队提供天使基金,支持他们创业。后来,商业风投开始进入,和园区建 立良好的联系与合作。余翔数道:“软银、联想之星、君联、KPCB等,都有投资园内企业。”现在,园区所属的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基金,主要投资园内企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