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中医药领域崛起“龙江战队”
来源:黑龙江日报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2-16  

中药常常给人一种苦涩的味道,而药学研究实验室里日复一日、枯燥沉闷的工作也着实有一点“苦涩”,但是,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里却活跃着一群朝气蓬勃、忘我“耕耘”的人,是他们让这份“苦涩”的事业不断结出甜美的果实。

经过40余年的发展建设,如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在北国边陲已凝聚起一支综合实力在国内同类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培养桃李满园,中药现代研究硕果累累,社会服务贡献突出,去年,这支中医药领域声名远播的“龙江战队”被国家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两位学科带头人撑起科研一片天

几十年来,药学院的不断成长壮大,与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呵护分不开。作为药学院的权威专家和领军人物,匡海学教授和王喜军教授坚持言传身教,精益求精,积极倡导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这个团队已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中药学和药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回首团队这些年创新研究思路、探索研究模式的历程,师生们都异口同声地夸赞身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匡海学教授,为团队进取树立了标杆。他从事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性理论及创新药物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以及多项应用开发性研究课题,阐明30余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发现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天然产物,在中药资源开发和创新药物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年,走在团队排头的王喜军教授,也是师生心目中可敬的“领头雁”。作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的他,攻关克难,始终致力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建立中医方剂药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将代谢组学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结合,开展了方剂及其体内物质的效应评价。

倾力打造人才高地攀登中医药学之巅

“人才是推动一切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祖国中医药事业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关键都在于人才。”匡海学教授告诉记者,基于这样的认识,药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0年来,学院共培养出博士生200余名,硕士生1000余名,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输出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如今,学院已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名师2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各3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同时,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主持的项目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研究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很多师生都知道,多年来,药学院的教研室和实验室一直是人气最旺和每晚亮灯时间最长的地方,师生一起挑灯夜战做实验的“风景”一年四季不变,不分寒暑和节假日。正是由于这种代代传承的对于科学研究的热忱和执着,才使得这支团队能够不断创造出一个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学院主干学科目前拥有5个明确、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整体实力突出,特色明显,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内容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院中药学学科已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群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牵头学科、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专业带头人梯队“535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学科,中药及方剂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团队、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研究团队和中药基本理论研究团队被评为全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2011年学院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科研扎根黑土地事业服务龙江人

扎根黑土地,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需求,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一直坚持的办学方向,也是药学院的工作重点之一。多年来,学院积极构建生物医药学科群,以提升我省中药新药创新能力和保障全省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力打造生物医药技术平台、信息平台和活动平台,对加快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进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立足于黑土地特有的中药资源,学院利用科研及学术优势,积极开展北药综合性开发研究,先后对辽东楤木叶、类叶牡丹、麻黄等40余种地产中草药进行了基础研究,并研制开发出多种中药创新品种。其中,中药新药“龙牙肝泰胶囊”、“肝脾康胶囊”等新药或保健药品行销全国,已累计创收20多亿元人民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