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草根院士”张兴栋
来源:荆楚网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1-04  
“目前,国内80%以上的生物材料高技术产品依靠进口,振兴我国生物材料产业需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四川大学教授张兴栋说。 科研成果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曾10余次获奖,主持和参与组织国内外生物材料大会20余次。他提出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理论反响大。 2月6日,美国国家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评选出的2014年院士名单,张兴栋因在生物材料领域的突出贡献而上榜,成为11名外籍院士中的一员。 “当晚同事打电话给我,我才知道这件事。”张兴栋说,“美国院士是‘背靠背’由科学家提名评出,并不需要个人申请。”在当选理由中,美国国家工程院对张兴栋有这样一句评价,“对骨骼肌肉系统新疗法及生物材料产品研发方面的贡献突出”。 “这个发现经历了18年,才得到国际认可。”张兴栋说。1983年,张兴栋开展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涂层植入体研究,1991年,他发现并确证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可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特有的诱导骨再生的作用,提出“骨诱导性生物材料”。“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医用陶瓷植入体内,隔段时间陶瓷就会慢慢消失,转变成人的新骨头。” 这一发现却引来非议。“一个学物理的,他懂分子生物学吗?真是一个怪异的想法。”张兴栋说,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活性生物物质才可以诱导骨和组织的形成,无生命的材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科学一定要不怕困难。”张兴栋说。 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的理论,拿出群体性统计结果,张兴栋带领学生做动物实验,给60多只兔子、20多条狗、100多只鼠作了上万张切片,经过“一张张统计”,共花费6个多月时间,最终交出令人信服的研究报告。 2008年,在第八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他的研究报告被列为大会“第一个报告”。历经18年的努力,他的理论终于得到国际生物材料科学界的认可。 科学研究 作为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张兴栋致力于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中,生物材料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但是,我国医院普遍没有采用国产生物材料,究其原因,除去质量不过关、产品信誉度不高外,当下国内生物材料产业发展中,科研、生产、应用脱节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1960年毕业留校后,张兴栋就行走在生物材料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上。2002年,他注册了实体公司——“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当时,有人嘲笑他:“不像教授,倒像个商人。” 1994年,张兴栋所在的研究中心生产出牙种植体,并先后取得国家药监局6个产品的生产注册证,目前,该产品已应用于全国近千家医院。 “在产品研发中发现理论问题,然后反哺理论研究,形成良性循环,这是科研成功的关键。”张兴栋供职的研究中心,一年能创造数千万元的市场销售额,生产的“骨诱导人工骨”等产品已让不少患者受益。 “发展生物材料产业,需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立足前沿理论研究,‘立地’就是要将研究成果产业化。”张兴栋说,“振兴我国生物材料产业,需要政府支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生产与应用相结合的产业化平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且,由于生物材料产业存在高风险,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2013年,张兴栋又建了新工厂,准备将生物新材料进一步加快推广。 拼命三郎 “经常熬通宵”“通常每年仅大年初一休息”“科研非常严谨”,这些是同事对张兴栋的评价。 “熬夜做科研,比我们年轻人还拼命。”张兴栋的同事和学生说,虽然已70多岁,但张兴栋依然到办公室工作,并亲自带20多位研究生,常常通宵达旦地忙碌。 “出差下了飞机,他首先不是回家,而是到实验室。”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蒋青说,“一年中,他只休息大年初一那一天,平时基本也没有周末,要么出差,要么做研究,一心扑在科研上。” “他经手的报告,一定是一个字一个字看的,连一个标点都不能错。”他的秘书张璇说,“他对科研非常严谨,有个学生曾经因为他要求太高,一度想放弃,后来在他耐心指导下,最终顺利毕业。” 张兴栋笑称,自己是“草根院士”。“造福老百姓是科学家的责任,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能借助生物新材料令血管和肌肉及其它组织重生,我有这个信心。”对未来的事业,张兴栋信心十足。
相关新闻